2000 年 3 月,罗拔·席勒(Robert Shiller)出版了暢銷書《非理性亢奮》。時機實在完美。就在那個月,互聯網泡沫破滅了,一如席勒在書中預測。這位耶魯大學教授便突然廣受注目,至今仍然如是。早在樓價真正下挫之前,他已警告美國房地產市場即將崩潰,也再一次預測正確。從那時起,席勒成為了星級經濟學家。

罗拔·席勒
2013 年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共同獲得)
摘要
摘要
出生:1946 年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
研究领域:金融经济学
获奖研究:资产价格实证分析
席勒爱说的故事:把車放錯地方;在學校的公民課只取得 D;不能一心二用;通常對最不尋常的題目感興趣(例如遷徙到南美洲的候鳥)
全世界最好的妻子:允许他抵押他们的房屋来投资公司(幸好投资成功)
研究主题:争取新的金融秩序
前车之鑑:永远不要让一个经济学教授和摄影师在潮湿的日子裡无人看管,因為他们会全身湿透地回来
罗伯特·席勒是如何从移民出身到创业成功?
罗伯特·席勒是如何从移民出身到创业成功?
身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学者、作家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亦是立陶宛移民的后代。他还具有创业技能,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出楼价指数。
與席勒關係密切的人對他有兩點評價。第一點是儘管他非常忙碌,他仍很難拒絕任何人或事。另一點是他非常健談。他自 1982 年起一直在耶魯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當我們在大學校園看到他時,你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為甚麼他的妻子兼心理學家維珍妮婭席勒(Ginny) 認為他可能患有注意力不足障礙。他的眼神很獨特,仿佛正同時追隨著幾條思路且全都在掌握中。
甚麼是行為经济学革命,席勒、卡尼曼和泰勒如何挑战现有思维?
席勒是行為经济学,尤其是行為金融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另外两位经济学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李察泰勒(Richard Thaler)开创了一种新方法,彻底挑战了现有思维。数十年来,他们一直强调开阔视野并将其他学科融入经济学的重要性。
我倾向於认為行為经济学革命是对过度专门化的反革命,是将社会科学回归正常讨论。
身為一个被朋友描述為基本上对凡事都感兴趣的人,他能将经济学理解得透彻并仔细研究其他学科乃意料中事。当席勒开始上大学时,他对一件事情非常犹豫:选择主修科目。他说:「这代表我要放弃甚麼都想做的童年梦想。」他形容要作出选择是多麼痛苦,而且一直不知道自己是否作出了正确的决定,即使今天大多数人都会说他当年的决定绝对正确。他选择了经济学,而他对许多科学的兴趣亦為他採取不同的方法理解经济学铺路。
席勒的心理学研究如何影响他的经济学和金融学方法?
席勒的心理学研究如何影响他的经济学和金融学方法?
席勒正在密歇根大學攻讀本科期間,他首先想到必須將心理學的見解融入經濟分析之中。後來亦在妻子鼓勵下更深入研究。席勒憶述道:「她輕推我回到思考心理學的問題。如果沒有她的影響,我就不會成為今天這位經濟學家。」他研究重點的思維是,金融和全球經濟是由人們的行為和想法所驅動。早至 70 和 80 年代,當席勒初次進入這領域時,經濟學已變得非常數學化。他認為將一個非常人性化的領域看待得過於死板是錯的。
為甚麼席勒用行為金融学挑战有效市场假设?
他說:「經濟學家觀察股票市場時,會看到升跌,但對原因通常一無所知。他們認為需要一個藉口,於是就想出一個理論去搪塞自己的無知。」席勒在談論「有效市場假設」(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他想提出「更真實的描述」,這最終讓他於 1981 年發表其首篇極具影響力的論文。他在哈佛大學的老朋友兼同事約翰·金寶(John Campbell) 仍然記得他讀到那篇論文的一刻。他當時正在康州新哈芬一個火車站等車,當他讀到那篇論文時便立即想去見它的作者。
诺贝尔经济学得奖研究:对抗市场效率的概念
席勒的金融观如何挑战有效市场的信念?
席勒的金融观如何挑战有效市场的信念?
金宝解释:「罗拔有着这麼一个简单的见解。如果你看一下股票价格,它们似乎比预测的未来股息流波动更大。但是,如果预测的波动幅度太大,这代表人们正在以可预测的方式改变想法,因此是非理性的。」
在理性預期模型佔主導地位的時代,席勒的膽量吸引了許多年輕經濟學家。與此同時,他也受到了嚴厲的批評。Ginny 記得丈夫在那段日子回家時總是非常沮喪。由於全球正進行保守革命,那是一條艱難的道路。當時鐵娘子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管治英國;列根(Ronald Reagan)正擔任美國總統。一如席勒所指,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政府應該完全置身於市場之外」。
许多人认為我们必须将市场视為神諭,这给予我们一个基本真理。当市场波动时人们会问:「无比智慧的市场怎样看今天的情况?」席勒认為这并不妥当。他对金融持较怀疑的态度,认為市场没有準确反映所有市面上的资讯,因此效率不高。
為何监管金融市场如此重要?
金融业能否有助创造更美好的社会?
金融业能否有助创造更美好的社会?
席勒有時希望他從未寫過 1981 年那篇論文,儘管該論文是他與尤金·法瑪(Eugene Fama)和拉斯·韓森(Lars P. Hansen)一同獲得 2013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關鍵。他繼續強調市場主要是由「非經濟因素、人們的恐懼、偏見,以及他們對新聞報導、選舉和競選活動的反應」所驅動。他進一步說:「認為市場是人類福祉最好的東西,絕對是錯誤的。」
席勒反對市場應該不受干擾的看法,並提倡不同類型的監管,以及創立新的金融市場和機構。他知道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後,人們的信任仍然未完全恢復,而再次爆發危機的風險依然存在。
他希望人们不是简单地谴责金融业,而是将其视為创造更美好社会的有力工具。他说:「我们所需的是鼓励而不是敌视金融创新的社会,但此举是抱怀疑性质,且牵涉到政府监管,调查非法行為。」席勒经常描述在人类歷史上,金融如何透过不同的发明改善社会福祉。这就是為何今时今日他致力寻找方法利用金融解决眾多国家巨大的不平等问题。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負責席勒的編輯彼得·多爾蒂(Peter Dougherty)說:「儘管他對金融市場做了各項非常專門的研究,他一向更關心社會福利。」
我们如何利用金融工具来解决不平等问题?
我们如何利用金融工具来解决不平等问题?
席勒尤其担心科技进步会怎样威胁我们未来的工作并导致更严重的不平等。為了解释这一点,他使用了俄裔美国经济学家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華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所列举的例子。他开始说:「以马匹為例。以前到处都有马匹,牠们现在都去了哪?我可以告诉你牠们的遭遇。牠们死了,我们不再需要牠们。同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那些不知何故与现代经济失去联繫的人身上。」
第二次机器时代带来了甚麼威胁?
机器时代的未来就业保障
机器时代的未来就业保障
席勒对迫在眉睫的机器时代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建议,即為人们提供保障的一种新方法。数十年来,针对早逝和残疾的保险一直很普遍,但这在不久将来的高科技世界中可能还有所不足。
被电脑替代而失去工作的风险高於被汽车撞到瘫痪而失去工作的风险。
席勒建议改变制度,开发新的金融工具,比如防止你的工作被机械人替代的長期保險。他非常肯定我們現在必須討論第二次机器时代的前景,但擔心人們可能會過分關注迫在眉睫的事情,而不思考未來。根據席勒的說法,政治和政治家也是這樣。
席勒對 2005年樓價的預測是甚麼? 為何在經濟學家中存在爭議?
席勒知道他的言論有時聽起來可能有些危言聳聽,但他並不在乎。畢竟,預測市場大跌是他成名的原因。2005 年接受採訪時,他曾告訴記者樓價實際上會下跌一半。「之後他打電話給我,說:『我會引用你的話。』」席勒對他之前所說的話有把握嗎?「我想了想之後說:『我是真心這麼認為的,所以儘管引用吧。』」席勒認為還有更多的經濟學家與他有相同的想法,但他們不會冒險站出來講那麼多。
房地产泡沫的想法被认為有点不专业。关於泡沫的报导可能出现在报章上,但不会出现在学术着作中。
我们能够预测金融泡沫吗?
他说:「它反映了人性。当楼价上升时,人们会兴奋,部分人会赶着入市置业,然后楼价就会升得更多。不过这升势是不能维持的。结果,这泡沫还是会爆破。」
这就是他认為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他愿意冒险说出来。这听起来像是一件大胆的事情,但席勒对此有很好的解释。他说:「这可以追溯到我逐渐想通的哲学,冒险有道义上的重要性。有人可能会指出你错过的事情来反驳并羞辱你,但你仍必须这样做。」
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承认他们可能有时会犯错,是一个令人安心的想法。毫无疑问,席勒对此是绝对认真的。他的同事威廉·戈茲曼(William Goetzmann) 說:「羅拔的確是由他的好奇心和開放的思想所驅使。與業內許多只考慮到自己長期聲譽的人不同,我從他身上看到的只有熱情,他不太擔心界限,而是由得他對人性的興趣引導他提出問題。」
為何各国必须找到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
聽聽米高·斯彭斯(Michael Spence)的想法,了解各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產生長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