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里·列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 見證了歷史。當他還是個小男孩時,他的祖國哀悼列夫·托爾斯泰 (Leo Tolstoy) 離世時,亦看到列寧在冬宮前對人群講話。他後來成為年輕學者,為避過學術審查而決定離開俄羅斯並最終移居美國,進一步發展投入產出分析,這成為他對經濟學最重要的貢獻。在電腦時代未來臨之前,列昂惕夫開始繪製不同經濟行業之間的商品及服務流量圖, 證明對於更深入了解各個經濟體如何通過全球供應鏈互相聯繫有莫大貢獻。今天,他的理論模型對於我們理解經濟仍然舉足輕重。

华西里·里奥剔夫
华西里·里奥剔夫
1973 年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
摘要
摘要
出生:1906 年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
离世:1999 年逝世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
获奖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一种系统分析经济体中行业间交易的方法
把握机会:他在柏林一家酒吧与一群中国男士饮啤酒后,获聘為南京铁道部顾问
旅行爱好者:?在 1920 年代選擇用最慢的方式遊歷中國,他從馬賽乘坐一艘日本船隻出發
薪火相传:他的4名博士學生亦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罗拔·索洛(Robert Solow)、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和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
置身革命中
置身革命中
俄國革命以臨時政府取代沙皇政權拉開序幕時,列昂惕夫年僅 10 歲。他曾住在列寧格勒,即今天的聖彼得堡,即使年事已高,仍然記得當時跟朋友在槍林彈雨的街上玩耍。他對飢餓難當,家中寒冷刺骨的記憶歷歷在目。
这个问题是否令您有所啟发?
獲取最新瑞银诺贝尔视角的資訊。
面对革命,他学到甚麼?
从政治角度说,那时期对他一家并不容易。列昂惕夫的父亲曾在德国学习,并為经济学教授,他反对俄罗斯发生的事情,列昂惕夫本人亦如此。「当时气氛非常紧张。」他忆述。「我绝对站在反对一方。我和同学一起抗议审查制度。我们印製传单,晚上将传单贴在城墙上。」
列昂惕夫熱衷閱讀,並在那段動蕩時期邁出學術生涯的第一步。他獲破格提前入讀大學,開始學習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他於 1924 年獲頒碩士學位,年僅 19 歲。
迈向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列昂惕夫很快意识到在祖国无法发展研究事业。因為他曾发起争取言论自由和机构自治的运动,审查人员禁止他发表学术文章。
他在1925 年前往德國,之後移居美國。在基爾的世界經濟研究所,他主要從事供求曲線的統計研究。到了哈佛大學,他採取截然不同的方法。「研究細小部分,使用非常花哨的統計方法,你永遠無法理解經濟。」他說。「我們必須了解事實,我研發了一個如何分析經濟的理論。」
国家经济系统就像一台大型电脑,经常出现故障。
不同行业如何互相影响?
不同行业如何互相影响?
整体来说,列昂惕夫的方法是试图找出经济中各行各业的活动如何互相影响。「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我们尝试描述经济体中发生的事情。」他说。「我们说明产物如何分配。」在经济学歷史上,他首次描绘出各个行业互相连繫的方式,如何互相进行买卖。
经济就像一台大型电脑
「想像一下,你的经济体由两个行业组成,即农业和製造业。」列昂惕夫说。「还有最终消费者,即是家庭。如果你必须向各家庭提供更多商品,就必须增加产出。你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额外产物。这是完整的系统。」
然而,列昂惕夫明白当他的理论应用於实际预测时,可能会得出错误答案。
「实际情况有时间滞后。这是同步的问题。因此许多有关商业週期的现代理论并不完全参考投入产出表。它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他补充。
然而,他处理经济互相连繫的方法变得越日益重要。时至今日,它已经成為每个经济学学生的必修方法,亦是世界银行或联合国等机构的有用工具。
如何协助发展中国家?
列昂惕夫大部分研究均致力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令他的研究造福发展中国家。1970 年代,聯合國尋求了他的專業協助。「他們請我協助撰寫一份關於協助發展較慢國家的報告。」他說。「他們以為我會簡單寫份漂亮的報告,讓他們放在書架上不理,但我拒絕了。」
你為何需要方向盘和风才能到达某个地方?
他领导的研究主题為「世界经济的未来」,提出未来发展的替代路径。列昂惕夫说明了工业化国家如何减少武器生产,并利用节省下来的部分资源协助发展中国家。一如所料,他的分析是建基於投入产出表的计算。
这个问题是否令您有所啟发?
獲取最新瑞银诺贝尔视角的資訊。
纵观大局所有细节
儘管列昂惕夫以理论经济学家举世闻名,但他强烈认為理论只是探究现实的工具,而许多经济学家同行并无对数据的收集给予充分重视。「很不幸,我们没有收集数据,而是作出假设。」他说。「我们不看数字,而是说,来做个假设吧。你这样当然会得到与现实脱节的结论。」
列昂惕夫虽然是数学天才,但他亦喜欢艺术、音乐、旅行和阅读。他一生热心政治,关心不幸的人,希望国际关係得到改善。「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的敌对分裂了整个世界。」他说。「这很荒谬。」
当被问及经歷如此漫长而富有成果的一生后,他会给人们甚麼忠告,他回答说:「不要害怕。不要作出太多妥协,要追求你认為正确的事。」毫无疑问,他遵循了自己的忠告。
為何各国必须找到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
聽聽米高·斯彭斯(Michael Spence)的想法,了解各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產生長期積極影響。
更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故事
这个问题是否令您有所啟发?
獲取最新瑞银诺贝尔视角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