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皆知寻找工作是项耗时的过程。你搜索招聘广告,準备好求职信并寄出。然后等待的游戏开始。你或会获得面试机会,之后就是更多的等待,可能有更多轮的面试。同时,在另一方的僱主也正经歷类似的过程来寻找适合的候选人。失业和职位空缺几乎在每个经济体中并存。
這對我們來說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這要歸功於塞浦路斯出生的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他於 1970 年代來到英國,顛覆了人們對劳动市场的理解。源於童年時,他便開始迷戀身邊人們的工作,及在 60 年代後期對社會的深刻意識,皮薩里季斯開始獨立研究失業問題。他的研究為理解古典劳动市场提供了全新的框架模型。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爵士
2010 年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
摘要
摘要
出生:1948 年出生於塞浦路斯尼科西亞
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
获奖研究:搜寻障碍的市场分析
喜欢的书籍:传记,大多是成功人士的传记
超能力:能分辨河石和海石
前无古人:成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尝厂贰)唯一被拒晋升两次的人
對 LSE 建築的貢獻:成功争取兴建桥樑,连接经济学院与研究中心
人生信念:「我永不放弃!」
配对讲求人际关係
配对讲求人际关係
他說:「我對經濟學的熱衷,一直都集中於劳动市场的題目上,因為那是人們互動的地方。事實上,這種互動不僅僅是勞工進入市場生產、賺取收入然後下班離開的純經濟互動,更是關於人們在劳动市场的聯繫有多緊密,以及他們有多相配。我試圖擺脫經濟學家的冷漠方式來看待工作,但同時保持現有的經濟學模型原則。這些來自250 年前亞當·史密夫(Adam Smith)創造的原則,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後,究竟對我們有多有用?這些原則可以解釋一些問題,但也可能給你錯誤的解答。」
搜寻直至配对成功
諾貝爾獎委員會於 2010 年授予他經濟學獎。他的獲獎研究透過搜尋功能來彌補市場模型結合中的缺口。此研究提升古典經濟學的供求理論,從而有助解釋劳动市场如何運作。恰如其分地,這項研究結合了皮薩里季斯搜尋理論的特徵,就像約會或地產網站一樣,大家先搜尋潛在夥伴,然後才與對方互動。
简而言之,皮萨里季斯的研究在现存劳动力市场模型中加入了第叁个方程式:配对方程式。事实证明此举影响深远,并持续影响了未来围绕劳动力、住屋、贷款分配及其他需要配对的市场经济活动的研究和决策。
数学之美
数学之美
当皮萨里季斯向我们忆述塞浦路斯的童年时,披露了他连繫世界的方式。他回忆说,他被塞浦路斯妇女手工製作,刺有朴素而优雅图案的手帕迷住了。这些妇女拿着由简单丝线製造的成品到他父亲的服装店,从此这位年轻的未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便一直着迷於透过工作蜕变的过程。工人不仅使用原材料创造出全新的物件,还透过生产过程赋予它价值。
自然而然地,我们亦会听到皮萨里季斯以类似的方式谈论数学。数学亦会从原本远离主题的事物变得更具体。他说:「数学是抽象和美感的结合,它以快速的方式产生答案。面对方程式后将之解决,答案就出现了。在某种程度上,数学就像一种语言,但更具体。」他将数学模型的优雅和简单视為解决基本社会问题的途径。
了解失业的推动力
了解失业的推动力
早在他被英女皇封爵或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前,皮萨里季斯在英国的头数年就目睹了失业,并决心去了解这难题。他的研究阐明了失业工人的价值。
即使公司正在招聘,有些人也无法找到工作时,我便意识到人们对这个问题以及解决方式缺乏深入的了解。
减少失业者痛苦的推动力
失业工人的价值
失业工人的价值
失业工人的价值是他們透過劳动市场,以技能換取的潛在收入,亦是經濟活動的不變來源,也燃起了這位經濟學家的同情心和好奇心。此概念大幅促進了我們對劳动市场(不正常)運作的理解,並有助於修改政策建議。
他研究得越多,内心的社会意识就觉醒,激发他的好奇心,驱使他寻找解决方案。在戴卓尔夫人执掌英国政府期间,皮萨里季斯目睹失业率飆升。他说:「一些市场改革对当时的英国很有用。但我会以不同的方式行事。」首先,这些改革应以更渐进的方式实施;其次,他会与工人代表合作制定政策;最后,被改革影响的工人不会被遗弃。
「如果戴卓尔夫人有徵求我的意见我就会这样说」
在宣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不久,皮萨里季斯得到很多影响政策的机会。他為塞浦路斯政府和欧洲议会提供政策建议。彼萨里德斯说:「当你向政客提出建议时,你绝不应指望他们会按照你说的去做。这是非常令人洩气的。向他们提出建议时,最多只能希望他们用心在听。」
他的人生和研究夥伴 Rachel Ngai 說:「直至他獲獎前,他從未覺得人們有認真對待他。」她說彼薩里德斯是個真正的學者,不論是否獲得認可,仍專心致志地投入研究。
為政客提供建议的初学者指南
祈望建议可获接纳并影响决策和政策就是让皮萨里季斯继续前进的动力。况且,当他知道需要做甚麼时,他无法袖手旁观。他说:「我不会仅仅因為有人拒绝聆听而放弃。继续下去,结果谁知道呢?总有一天他们或许会听得进去。」
正是這種永不放棄的原則,驅使皮薩里季斯在歐元區危機中採取行動。由於他對歐洲項目和失業問題的濃厚興趣,他開始講課、出版及倡議以教育希臘和塞浦路斯。 這是在 2008 年之後,當時平均失業率接近 30%,一半應屆畢業生根本無法進入就業市場。
我们如何解决希腊危机?
我们如何解决希腊危机?
他根據約翰·凱恩斯(John M. Keynes)的理論作解釋:「如果你回望甚麼樣的政策導致市場失靈和失業率上升,它們與我們在大蕭條時期的情況沒有太大區別。原因是高負債水平。國際或區域性機構能夠為希臘提供資金並協助政府延續其經濟政策; 政府堅持削減工資、退休金及開支等措施都降低了經濟需求水平。」
在哪裡可以找到协助希腊的资金?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為,削减工资将降低劳动成本,并令国家以廉价出口製造业更吸引供应商。他说:「从我们所见,这起不到作用。其中一个理由是希腊的出口业没那麼大。旅游业非常重要,因此总是用作例子。如果希腊小酒馆或酒店的消费更便宜,希腊旅游就变得更便宜,更多游客将前往希腊。但事实上,这并不可行。即使你提高了人数,也不足以提振整个经济。」
我确信,如果欧元区内国家是真正的合作伙伴,其伙伴关係是真实的话,那麼以德国為首的其他欧元区国家早就应该在希腊投资,因為可以利用的潜在投资优势非常庞大。
皮薩里季斯牢不可破的樂觀主義貫穿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他來到倫敦讀書時只有 17 歲,很快便注意到一個新國家的環境容易發生變化,感覺困難的事會隨時間變得易於應付,甚至值得享受。他宣告說:「我永不放棄!無論遇到甚麼困難,任何已開始的事情我都不會放棄,但我會以自己的方式去做。」他以勸告的形式總結自己的經驗。
事情會變。如果你知道事情會變,你就不應放棄。 如果你知道如何利用這些轉變,事情會變得更好。
為何各国必须找到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
聽聽米高·斯彭斯(Michael Spence)的想法,了解各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產生長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