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作出数以百计的决定,但大多数是无意识的。很大程度上,我们如何决定是取决於习惯和要作选择的情境。经济学尤其关注人们怎样决定,特别是行為经济学家,当中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李察·泰勒(Richard Thaler)。他是首批把心理学见解纳入其研究的学者。

泰勒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他所指的「助推」(nudging)。他創造了「選擇架構」(choice architecture)一詞,容許人們在這個設計下自行決定更有利的選擇。此方法通過適當安排,令人們在自行決定的情況下,更易作出更健康或更好的選擇。例如,如果朱古力棒放於超市的隱蔽角落而不是櫃檯,顧客購買的機會就會較低。無論他們會否購買朱古力,選擇權仍然屬於他們;不過消除誘惑的安排將他們購買朱古力的意慾推開了。

泰勒強調助推並非關於強逼或限制選擇。他表明:「有人說我們指使他人做事,但我們並非如此。我們喜歡以 GPS(全球定位系統) 來做比喻。想像一下,你的生活可以用 GPS導航,讓你更容易到達想去的地方,但GPS從來沒有命令你必須做甚麼。」

泰勒以他任教的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的食堂為例。進入食堂後,首先會看到沙律吧。要到達薯條、漢堡、薄餅等不健康的食品區域,你需要先通過沙律吧。泰勒解釋:「這是一個例子,說明看似不太重要的事情可能會助推人們進食健康的東西。既然食堂必須經過設計,為何不設計成更好的食堂呢?」助推也可以在智能手錶等設備中找到。這些設備提醒人們坐在電腦前多久或燃燒了多少卡路里。世界各國已開始改變實際政策,把行為分析資料納入考慮,當中包括阻止氣候變化的環境計劃。

行為经济学家知道即使信念改变,打破习惯和改变行為也很难做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强调,善意与实际行动之间相距甚远。虽然越来越多人确实担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但改变自己的行為对许多人来说很困难,即使是最微小的改变亦不例外。

泰勒认為全球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是碳定价。他说:「如果想减少不好的行為,一个方法是提高其价格。大多数地方对烟酒徵税,我们应该对碳徵税。」他承认很难找到所有国家都会支持的协定,这就是為何他强调每个人都可以在个人层面作出贡献。人们可以在很多领域产生影响,从减少进食红肉到选择更环保的交通方式都可。

泰勒指出:「改善行為對很多問題都行之有效。試想像在炎熱的天氣中,把冷氣機調低一兩度時,你就將多花 10 美元。」这背后的想法类似於对碳排放徵税。选择仍然存在,公司和个人可以决定如何应对。如果我们突显可持续性较差的那个选择带来高成本,这样可引导更多人选择较可持续的方式。

泰勒还强调行為经济学家所说的预设选项的重要性。如果公司将双面列印定為预设选项,纸张用量将随着时间自动减少。员工无需主动作决定,即可做出更可持续性的行為。这只是眾多有效的例子之一。一旦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重大影响。

泰勒知道数字累积的力量。他说:「这些都是小事,但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唯一方法就是将这些小事积少成多。」

更多瑞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