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亦即德布鲁凭着经济均衡理论获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年之后,他说:「在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我所研究的工作是最抽象的。」儘管他选择一生当理论家,不在乎自己的研究如何被应用在真实世界裡,但他的数学模型為多代经济学者提供基础以探索个人和公司如何互动以及市场经济如何真正运作。

杰拉德·德布鲁

杰拉德·德布鲁

1983年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

摘要

出生:1921 年出生於,法國加萊

离世:2004年逝世於法国巴黎

研究领域:一般均衡理论

获奖研究:重定经济均衡理论

最喜爱的休閒活动:远足(和在远足时思考)

最喜爱的远足地点:加州海岸、叁藩市北部

神经症:时刻保持桌面整洁

驾驶习惯:车速往往快过别人

从数学转為经济学

當法國在 1939 年 9 月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年僅 18 歲的德布魯年剛開始進修數學。一年後,法國國土分裂,北部成為德軍統治區,南部是自由區。德布魯穿梭於南北兩區,但最終決定到巴黎升學。儘管法國首都被納粹黨佔領,但他依然專心唸大學。在這裡,他沉醉在其諾貝爾自傳所述的「濃厚知識氛圍」。

他曾在法國佔領軍短暫服役,其後重返大學並對經濟學興趣大增。他拜讀過一般均衡理论開創者萊昂·瓦爾拉斯(Léon Walras)的理論,並追隨了他的步伐。德布魯說:「我發現了令我著迷的題目,並認為可在這方面進行大量研究。」

為甚麼人们的经济决策不会引发全面混乱?

法国人在美国

當他展開學術工作生涯時,數學在經濟理論的應用日趨普及。後來他憑獎學金到訪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讓他清楚了解在戰爭期間法國未能發展的領域。當位於芝加哥的考爾斯經濟學研究委員會(The Cowles Commiss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主動給予德布魯一個無法抗拒的工作機會,他決定留居美國。往後多年,他的大部分研究都專注於最初引領他到經濟學的議題上,就是一般均衡。

甚麼决定市场价格?

要了解一般均衡概念,必須先探討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就是供應與需求。需求是指消費者對某產品的需求量、供應是市場對某產品的提供量。理論上,在供需未正確均衡之前價格會變動,直至市場達到經濟均衡才停止,這就是經濟學家指的市場清銷 (market clearing)。

德布鲁在史丹福大学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一起工作。他們致力為建立數學證明,證明一般均衡的確存在。

阿罗说:「经济制度是高度统一的,经济体内任何一处发生事情都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一个领域的创新可能会增加对某些资源的需求,并因此从其他领域拿掉这些资源。要了解某项产业就必须同时了解它跟其他产业的非密切连繫。」

德布鲁和阿罗能够提供理论证明,指出令市场达到均衡的价格存确实存在。

终生受用的课:寻找你相信的事物

德布鲁虽然对政治感兴趣,但不愿经常谈论。在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他体会到自己的影响力可以更大。德布鲁说:「时间向来宝贵,但我会尽量不浪费,我尽量用得其所。」

在 1980 年代,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人權委員會派他到智利去。他說:「我覺得有更大的義務談論人權。」在奧古斯托·皮諾切特(Augusto Pinochet)的軍事獨裁統治下,跟他一同前往的代表團調查是否有科學家、工程師和醫學專業人士受到苛待。

他说:「人权活动可以令人非常沮丧。人们往往认為只会徒劳无功,但这看法并不完全合理,有些工作取得了成果。」

為甚麼在现实中永远无法达致均衡?

德布鲁偶尔会获邀担任顾问,但他每次都拒绝。他从不认為他的见解应在学术界以外被使用,因為他专注於研究而非应用。他知道自己的严格理论只是接近於提供一个了解真实经济活动的理论。市场均衡只能於理论层面上达到,因為商品与服务的价格永远在变动。德布鲁留待其他经济学家发展他的理论和将之应用到现实世界。他认為他的数学模式应可為别人的研究提供基础。

的确如此,继德布鲁之后的经济学家,最着名的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罗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和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McFadden)。他們均指出德布魯的建樹是他們研究的重要基礎。

随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来的责任

学生需要学习甚麼?

对德布鲁来说,离开他的舒适圈并不容易。儘管他爱锡孙儿女,也喜欢跟妻子远足,但不大谈及私生活。人权方面的工作是他研究以外,爱谈及的少数话题之一,因為这是他对大学教育工作和学生的承诺。他说:「我可以為他们提供的最大服务或许是传递一份热忱和兴奋的事情。」

年轻一代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很多机会摆在他们面前,我认為最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一些相信的事情,然后利用他们拥有的充沛精力去探求。

為何各国必须找到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

聽聽米高·斯彭斯(Michael Spence)的想法,了解各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產生長期積極影響。

更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