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淨零排放的曲折之路: 從爵士樂大師的即興演奏中取得啟示
邁向淨零排放的道路必將充滿複雜性與挑戰。正如專家 Lucy Thomas 所言,也許我們能從精湛的即興音樂演奏家身上學到一些應變之道。
header.search.error
邁向淨零排放的道路必將充滿複雜性與挑戰。正如專家 Lucy Thomas 所言,也許我們能從精湛的即興音樂演奏家身上學到一些應變之道。
美國傳奇爵士鋼琴家 Keith Jarrett 緩步走上舞台,坐在鋼琴前。當觀眾逐漸靜下來時,他開始彈奏。從僅僅四個音符開始,雖然顯得猶疑,甚至略帶不情願,但他隨著演奏漸入佳境,從鋼琴中萃取出驚艷的旋律、和聲與節奏,將現場 1,400 名觀眾帶入忘我境界。
這是1975年一月的一個深夜,德國科隆市的歌劇院內,這位被譽為世界其中一位最偉大的即興音樂演奏家正在譜寫歷史。他無預演、無準備、無樂譜的演出——「科隆音樂會」(K?ln Concert)錄音——最終成為有史以來銷量最高的爵士鋼琴專輯,啟迪了全球無數音樂愛好者。
場景轉至未來的紐約,一棟由木材、鋁材與玻璃構築的辦公大樓矗立在城市天際線之上。這棟建築以其節能設計和現代化工作環境的典範榮膺多項大獎, 碳排放量亦屢創新低。
然而,屏息以待的評論家與旁觀者並不知情,就在幾個月前,壓力重重的項目管理團隊正急於完善其碳排放映射系統,以彌補現有測量標準的不足。或許無人知曉,整座大樓的空調系統曾一度需要全面更換,直到一家新創公司在最後關頭提供的陶製系統終於符合環保標準。他們如何達成目標? 答案在於善用現有資源,以即興方式隨機應變。
场景再次转换(并快进至未来),来到巴黎郊区。一条繁忙的市郊铁路上,火车停靠在车站内,让乘客得以观赏旁边生机盎然的自然保护区。这片生态乐土毗邻一座以木材包覆的住宅社区,社区拥有长长的候补入住名单。
然而,两年前,施工因发现一种稀有且受保护的蛾类生物而被迫暂停,因其栖息地正位於拟定铁路的路径上。一位新任市长担心当地生态社区会受到威胁,扬言撤回资金。同时,忧心潜在损失的投资人也逐渐显现焦虑。
最后,我们来到伦敦(依然在未来)。一位焦头烂额的风险经理双手掩面,苦思数小时,疲於应对不完整的数据,难以為债券发行确定合理价格。
她的公司计划资助位於英格兰北部的一个清洁氢气工厂项目,儘管该项目充满理想,但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碳捕捉技术雄心勃勃,但成本持续攀升,需求变数难测,而英国中央政府对此绿色项目支持的热情似乎在逐渐消退。她究竟要冒着未知的风险批准投资,还是拒绝放行,从而可能影响公司声誉?
這些情境的結局原本可能截然不同,而對於倫敦的風險經理而言,未來或許仍將充滿不可預見的變數。在這些情境中,所有主角都擁有遠大抱負,但同時也被迫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中隨機應變,面對層出不窮的意外挑戰。不言而喻,除了 Jarrett 的故事之外,其他情境都與全球各地力求於 2050 年前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息息相關。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能见到诸多共通之处。无论是新建筑还是旧建筑的碳排映射,本质上都只能是一门基於预测的「不完整科学」;寻找最佳方式保护自然栖息地,或是為当地社区谋福利,依然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成本、影响及经济循环的波动更是难以预测。若再加入全球疫情,各方数据势必会偏离预期。
伦敦的风险专家面临着是否批准一项可再生能源新创项目的艰难抉择。绿色氢气作為未来潜力无穷的基础可再生燃料;其技术日新月异但成本高昂,而且可能带来负面环境影响。
她必须权衡该项目未来可能带来的可观收益——该项目在短期内几乎必须依赖补贴——与继续推进并贷款给予资金可能為公司带来的风险。现有数据难免残缺,且尚无全球通用的统一报告标準。
这些故事中的其他主角早已歷经相似境况,并拥抱他们所处的不完美世界——如同一位真正的爵士乐手,他们在进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并适应。复杂的动态系统无法以线性方式回应;我们的工具、路线图和计画既需精密周全,但也必须保持灵活。
在 Jarrett那場壯麗無比的科隆音樂會中,隱藏於背後的故事更讓他選擇演奏並達成如此卓越的成就,顯得格外非凡。事實上,他的鋼琴幾近報廢——音準失衡,鍵盤和踏板磨損嚴重。
他疲憊不堪地抵達城市,準備進行一場晚上十一點半的演出,這是場地唯一能安排的場次。經過五百英里的長途跋涉,他感到極度疲倦,腰痛難忍,只能倚賴支架支撐著自己。甚至因為餐廳出錯,直到他準備離開時才上菜,Jarrett 便空腹登台。
然而,他将钢琴的缺陷化腐朽為神奇,专注於钢琴中音区的完好琴键,并将脚踏板的沉闷敲击音融入节奏之中。面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他即兴应对、随机应变,最终大放异彩。如今,我们已将自己推至可能是演化史上最艰难的处境,无论是投资人或致力於永续发展的专业人士,都能从这种高超的即兴技巧与掌控力中获得啟发。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在那把「破损的钢琴」上尽情演奏!
附註: 特此感謝經濟學家 Tim Harford 在暢銷書《Messy: How to be Creative and Resilient in a Tidy-Minded World》中分享了 Jarrett 的經歷,讓故事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