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捩点
技术和客製化将塑造资产管理的未来
header.search.error
技术和客製化将塑造资产管理的未来
資產管理正處於關鍵時刻。指數化和另类投资的興起等大趨勢將繼續顛覆,並最終推動行業向前發展。但 Barry Gill 認為,技術和日益增加的客製化將決定未來十年的趨勢。
要真正理解戰略转捩点,首先必須認識到,它幾乎總是會醞釀一段時間。正如海明威筆下的人物 Mike Campbell 在被問及他是如何破產時所回答的那樣,「起初是逐漸地,然後突然崩塌。」
换言之,我们的商业模式已经面临威胁,我们不能再指望可以依赖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需要发现能提示我们前进方向的讯号,并採取相应的行动。在我看来,这意味着以资产管理公司此前不习惯的方式全面拥抱技术——利用技术来提高效率、扩大运作规模以实现大规模客製,并改善投资流程。
其中一部分需要更多地关注零售客户在做什麼。它们日益复杂——税务、报告和客户服务要求远远超出了一般业绩结果以及确定给付制养老金和保险委託的责任匹配要求。
与此相联络的是,另类投资的普及是由财富管理客户和确定提拨制养老金推动的。由此产生的流动另类投资的趋势,反映了私人投资者对获取某种神秘的非流动溢价几乎无法满足的需求。
而且,随着费用压缩、成本上升和客户需求的增加波及整个行业,正确的方向不言自明。儘管非凡的市场表现曾经足以抵消费用对收入增长造成的压力,但这样的日子早已过去。
人们想买的不是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而是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孔。
我們需要重新調整注意力,一個不錯的起點是真正瞭解客戶需求。「人们想买的不是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而是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孔。」在 1960 年的一篇題為《行銷短視症》(Marketing Myopia)的文章中,已故哈佛商學院市場學教授 Theodore Levitt 正確地指出,公司花太多時間思考生產商品或提供什麼服務,而沒有花足夠時間思考客戶真正想要什麼。他「鼓勵高管從生產導向轉向以消費者為導向。」
Levitt 的見解仍然正確。換言之,套用 Peter Drucker 的話來說,「客戶永遠不會購買你認為你賣給他們的東西」。為理解並揭示其真正含義,資產管理者需要從客戶的角度看待世界。這意味著要意識到沒有人會在早上醒來會說:「我想買一檔共同基金。」它根本不可能發生。客戶想要的是價值,而不是投資工具。他們希望瞭解主題、資產類別和差異化的投資策略,而且日益希望獲得尖端的數位化客戶服務、產品客製和稅務管理。
提供这类服务的管道无论是共同基金、贰罢贵,还是单独管理帐户,几乎都无关紧要。投资工具只有在可以制约或增强创造价值的能力时才重要。
例如,共同基金只是解决投资业绩固定成本交付的一件工具。事实证明,它们对资产管理者来说非常高效,但实际上在為最终客户提供价值方面几乎没有催化任何创新。
另一方面,ETF 為投資價值鏈的各個部分增加了新維度。它們本質上是一種以經濟有效之方式獲取特定指數、主題和投資回報的技術。然而 ETF 之於基金就像電動車之于燃油車一樣。用 Clayton Christensen 的話來說,它們在「持續創新」,因為儘管汽車業正在受到顛覆,我們的駕駛體驗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即,電動車仍然只是一個裝有轉向盤的四輪箱子而已)。
然而,從客戶的角度來看——畢竟這才是唯一重要的視角——單獨管理帳戶 (SMA) 確實創新十足。它們構成了類似於自動駕駛的真正的「顛覆性創新」,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儘管尚未在歐洲和亞洲推廣,但美國的「試點」已證明了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投資組合客製化水平以及稅務管理和客戶報告優勢。
若建立在坚实的技术和指数化能力的基础上,就有可能扩展平臺(和资产)并大幅降低单独管理帐户的盈亏平衡点。
Cerulli 的預測也支持上述假設。ETF 資產預計將在 2021 年到 2026 年間以每年 9.5% 的速度增長,同期單獨管理帳戶的資產預計每年將增長 7.2%,共同基金的資產則每年將減少 2.0%。
我们都对好故事着迷——由於市场是由人驱动的,故事可以透过财务形式清晰地展现出来。这裡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围绕阿尔法的叙事,儘管它不再万能,却仍是许多客户為之付出和所期望的。简而言之,指数化以及另类投资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主动型基金经理无法可靠地产生阿尔法收益并对其进行相应定价。
指数化以及另类投资背后有着更强大的故事。
指数基金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让其愿意用有时成本高昂的阿尔法收益来换取更实惠、「刚刚足够好」的市场回报。指数化实际上已透过专注於以最精确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提供市场回报,赢得了投资者最可靠的工具之美誉。在主动投资失败时,指数投资便会介入并佔领市场份额。
同樣,另类投资行業也抓住了這個機會,兜售著關於備受推崇的獨家阿爾法收益的故事。下方展現了私募市場所取得的驚人成就——自 2005 年以來,資產規模幾乎翻了一番。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儘管私募的資產管理總額的占比不到四分之一,資產管理收入卻占全球的 50% 以上。
但(與任何交易一樣)積累的資金越多,可用的阿爾法收益池就會越分散。在私募市場中,由於私人資本愈來愈多,機會卻日益稀少,難以捉摸且難以估值的流動性溢價無疑更低。這就是金融 101。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資料,資產管理規模池的總體費用比例在 2004 年至 2022 年間基本持平。1 因此,儘管指数受到颠覆,客户基本上仍表示愿意為阿尔法收益付出很多钱,但只相信它存在於私募市场。
无论如何,所有主动管理人——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都必须对自己的产物定价持自我批评态度,并确保投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对每一层价值(包括阿尔法收益的生成)进行适当定价。儘管我认為指数化正在成為组织基石,但其不应与市场效率的教条论点混為一谈。
科技是支撑、支持乃至最终打造面向未来之成功资产管理人的关键。作為一种效率工具,它可以改善实施投资组合的构想,并更有效地交易。随着投资团队努力寻找关键优势,它正在向价值链的上游发展,并已开始渗透到投资流程中。作為技术进步的最新前沿案例,人工智慧显然有助於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和投资组合管理等「思考」性活动,并且其应用方式需要腾出更多不间断的安静时段。这就是主动管理中奇跡发生的时候。
技术在自动化、简化和扩展我们的许多运营流程方面具有变革潜力,这一点不可否认。平臺建立后,随着资产基础的扩大,它将為大幅提高利润率创造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将愈来愈多的资产吸引到一个共同的平臺上时,就可以按照与其他公司截然不同的成本模式运营,从而為寻求低成本解决方案的客户提供有吸引力的价值主张。
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资产管理人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将视乎共同的基础架构,从而透过流程共用满足更广泛之需求。我们可以创建一个灵活的商业模式,透过统一的技术基础架构来支撑这些多样化的活动。自此,创新飞轮将加速运转;平臺可以不断重新定义,以满足日益复杂和独特的客户需求。
任何優秀的管理思考者都會告訴你,商業策略可以歸結為兩個基本問題——從哪裡切入?如何取勝?為成功地為客戶提供服務,資產管理人需要就優先事項和重點做出艱難決定。正如 Steve Jobs 所說,「那些我們選擇不做的事,和我們做過的事同樣令我感到驕傲。創新就是對一千件事說不。」
这实质上意味着确定价格、成本和价值之间的真实关係。若做得好,就可以与客户建立关係、忠诚度和信任。这些是推动任何公司长期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即使公司能够出色地回答上述考题,但除非继续培育能够激进协作的团队文化,否则实施将毫无意义。业务的各个部分将能够同时以相同的速度运转。
颠覆是所有领导者和组织都需要时刻积极思考的问题。谁可以分得一杯羹,為终端客户创造价值的最佳商业模式和运营结构是什麼?為了生存和繁荣,资产管理人需要高度关注每笔边际投资之用途。而且,若它不转向技术或改善客製,那麼可能会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