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經濟學家占士·布坎南(James Buchanan)並非美國第 15 任總統,而是公共選擇理論的佼佼者。不過,其理論與政治的聯繫也是顯而易見的。布坎南的研究改變了政治決策的結構,著眼於應該如何更改憲法規則以及應賦予政治家多少權力。儘管他在整個專業生涯中都保持局外人的角色,但他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學家對政治進程本質的思考方式。他經常主張縮小政府規模、降低赤字與減少監管強度。

占士·布坎南

占士·布坎南

1986年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

摘要

出生:?1919 年出生於美國田納西州默弗里斯伯勒

离世:?2013 年逝世於美國維珍尼亞州黑堡

研究领域:?公共财政

获奖研究:?為经济和政治决策理论制定了合约和宪法基础

老派軼事濒:?他手写书的初稿,然后用打字机做修订

灵光一闪:?在罗马一家电梯坏掉且没有冷气的旅馆内,他意识到对公债的普遍观念是错误的

务农生活:?他在維珍尼亞州擁有 60 頭牛

自身利益如何影响政治家的决定?

還是年輕的公共財政研究員布坎南,在芝加哥大學首次讀到了瑞典經濟學家克努特·維克塞爾(Knut Wicksell)的研究著作。他形容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最激動人心的明智時刻,也是他在 1986 年獲獎之旅的起點。維克塞爾提供了另一種方式來看待政治決策的結構,並鼓勵經濟學家將政治家視為普通人而非聖人。

政治家如何工作?

布坎南在办公室摆放了一张维克塞尔的照片,决定致力於研究政治家和官僚的自身利益如何影响其决策。他说:「拥有了维克塞尔的智慧,我敢於挑战仍佔主导地位的正统观念。我倡议一眾经济学家们先假设一些国家和政治的模型,才继续分析各种政策措施的影响。」

政治家会否為大局着想?

儘管公共选择理论并非经济学的新分支,布坎南仍然成為这领域最有力的支持者和佼佼者。按他所言,公共选择理论给予「对政治现实的新见解」。他强调,将政治家视為仁慈的公务员,希望他们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并以整个群体的更大利益作為他们的唯一目标,这种看法过於简单化。

布坎南說:「很多時政治家確實會努力提倡他們認為符合整個群體利益的事情。從某種意義來說,他們就像我們所有人一樣: 他們以一己之利為重,就如商人。」

為甚麼民主不能顺利运作?

在布坎南的研究發表前,沒有經濟學家認真考慮過這想法。經濟學把市場參與者視為追求最大化效用的個體,或者換句話說,消費者正嘗試用最少開支換取最大價值。 不過,政治行為沒有以相同方式分析,布坎南知道在生活其他方面自私的人,在其政治生涯中也會如此。因此他強調民主並不總是像預期般完美。他建議對政治家的權威或權力設限。布坎南說:「他們將基於規則運作,因此我們需要在制定規則結構時就考慮到這一點。」

如何能修改宪法规则?

布坎南经常形容政治是一场游戏,宪法就是游戏规则。在他的研究中,他检视了修改宪法结构的方式。他说:「我们必须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但我们可以以宪法、权力分立、联邦结构、地方单位之间的竞争去限制政府权力。」

在限制之内的自由主义者

政府手中的权力是否太大?

身位一名金融經濟學家,布坎南主要研究稅收政策、政府支出及公債。他的部分研究是關於政府應該掌握多大權力的問題。他強烈認為,政府過於關注對權力的掌控, 是對自由的威脅。他說:「政府會愈來愈具有侵入性、榨取更多税款、管制各種活動,同時又無法讓自己的財政狀況井然有序。」

对布坎南来说,瑞士是一个制衡有效运作的国家典范。他说:「很少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没有像极端庞大的政府或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干预程度微乎其微。这是我看重的。」

民眾应如何参与政治进程?

布坎南相信人们能有秩序地参与政治讨论,并拒绝将反叛作為一种行动方针。他说:「為了使社会运作畅顺,首先要遵守现存的规则,再逐步尝试改变它们。」他还建议:「大家都应该对那些声称有权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安排生活的人持怀疑态度。」

提防那些四处宣扬我们应该按某种方式行事的人。

他说:「在政治进程中,宪法必须能够平衡所有人的利益,设法达成一套规则,令我们可以继续做自己的事,而又不会对彼此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瑞士能否成為欧盟的模范?

与同期其他经济学家相比,布坎南与欧洲研究人员和学术界有着密切的联繫。他在意大利和英国待过一段时间,以便更深入了解各国文化以及在欧洲大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係。

欧洲迈向真正的一体化

在 1980 年代,布坎南感到歐洲人似乎不願意犧牲國家主權,他希望這種情況能夠改變。他說:「歐洲可能會因此錯過本該有的契機。在一個聯邦結構內,民族國家仍可以是非常重要的自治單位。」

欧洲各国需要赋予中央当局权力执行一体化、自由贸易及某种程度的货币一体化。

实现美国梦

儘管布坎南的研究处於主流经济学之外,但他并不介意。他解释:「我从来不追赶潮流。」

他出生於田納西州,畢生住在南方,在遠離美國常春藤盟校的維珍尼亞州費爾法克斯的喬治梅森大學任教和研究。他從未為政黨提供建議或進入政府任職。他說:「我可能是你能找到最接近的象牙塔學者 (脫離現實生活的學者)。」

他享受在维珍尼亚农场时那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他说:「我种菜养牛,自给自足。我不想依赖他人。」

我确实体现了美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神话。有多少来自田纳西州中部,在狭小、贫穷的农村公立学校裡接受教育的男孩获颁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对未来重燃希望

1989 年柏林圍牆倒下,西方世界改變神速,他的悲觀想法動搖了。他說:「人總會有悲觀的空間,但我們需要樂觀,我就是如此。共存於個人自由、合理的繁榮、和平與公義。這並非科學問題。」

没有尚待发现的解决方案。所需的心态不是科学的,它来自对话。

為何各国必须找到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

聽聽米高·斯彭斯(Michael Spence)的想法,了解各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產生長期積極影響。

更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故事